■读者调查
新华每日电讯报记者王学良
无论是奥运之年的全民参与,还是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,“志愿者”这个词,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。然而,在我国,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还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。相比之下,在一些发达国家之中,许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“第三部门”(即民间组织)的作用和地位,甚至已经堪比政府和企业。在这方面,我们国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,北京红十字会宣传部长张景华称感受到了一个“全民志愿”时代的到来。但也有观点指出,目前,我国公民对于“志愿者”及其相关活动的概念,认识得还不是非常到位。那么,在当前人们的心目中,志愿者是怎样的呢?本报为此发起网络调查,结果显示: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希望成为志愿者,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参与“重大活动或事件的相关志愿服务活动”当中来。
■参与志愿者,受访者希望“为社会做贡献,从而实现自我价值”
本次受访者之中,有多半人(58.48%)没有当过志愿者,有过志愿者经历的只占41.52%。不过,这并不妨碍受访者对于成为志愿者的热情:本次调查显示,多达93.49%的受访者,希望成为志愿者。没有成为志愿者意愿的人仅占2.96%,另有3.55%的受访者表示“没想好”。
受访者对于志愿者及其工作性质的了解,绝大多数(56.73%)来自于媒体的报道,另有24.56%的读者在工作或生活环境中接触过志愿者,还有11.7%的受访者,他们身边的家人、同事、朋友等本身曾当过志愿者。
如此多的受访者希望成为志愿者,他们的动力何在?本次调查显示,受访者最希望借参与志愿者的工作来“为社会做贡献,从而实现自我价值”(22.15%)。此外,希望“通过奉献爱心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慰藉与升华”
(21.11%)和“通过参加活动而感受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”(20.42%)的人,也为数不少。
■参与志愿者,偏爱“大场面”?
不知是否是巧合,近日,作为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的天津与作为2010年亚运会主办城市的广州,也分别出炉了两份调查,结果显示:在天津,有97.7%的市民表示,如果有需要,自己愿意在奥运会期间成为志愿者,为奥运会服务;在广州,也有多达有95.7%的市民希望能够成为亚运会志愿者。齐刷刷超过九成的参与意愿,似乎印证了“全民志愿”似乎真的就在我们身边了。然而,联想到奥运年的特殊背景,我们不禁要在这个数据上加上几个问号。
北京奥运会,是首次在我国境内举办的夏季现代奥运会。面对这样的盛会,相信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人们很少会有什么拒绝的理由。与之类似的是:亚运会同样也是首次在广州、第二次在我国举办。“亲身见证历史”是很多人在接受采访时发出的心声。
与之类似的是:在今年汶川大地震之后,许多志愿者纷纷要求亲赴灾区一线。有些因为无法向前方派遣志愿者的组织,甚至被一些志愿者指责为“无能”。
本次调查中,对于“您更倾向于参加哪一类志愿服务活动”这一问题,最多的受访者(23.27%)选择了“重大活动或事件的相关志愿服务”。可见,人们对于“亲历历史”的“大场面”的参与积极性,恐怕也是造成“全民志愿”情景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而在关于“您认为志愿者主要应该具有哪些素质”这一问题的看法上,更多的受访者选择了“能力”——具备一定为社会做贡献的技能(19.46%)、“合作”——服从整体安排、团队合作的精神(19.46%)、“奉献”——不计回报任劳任怨付出(18.18%)等素质,而与之相比,对于“将志愿服务活动变成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”这一项,则乏人问津(11.32%)。然而,无论是李连杰的壹基金号召的“让爱成为一种习惯”,还是茉馨的“爱心家园”提出的“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”宗旨等,都提到了“习惯”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。
■逾五成受访者肯定对志愿者进行“非物质奖励”
志愿者是否意味着一定要有“毫不利己、专门利人”的雷锋精神?这个心愿固然很好,但从实际情况考虑,不少参与志愿者招募、组织工作的人表示这种思路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长期建设。也有人担心,一些人会因为这种社会观念而难以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。
不过,本次调查显示:当前大多数人对于志愿者这方面的看法,还是颇为“人性化”的——有54.39%的受访者认为,应该提倡相关机构对志愿者进行一些“非物质奖励”。反对这样做的人,则占22.22%。另有23.39%的受访者表示“说不好”。
由于我国的一些特殊规定,让我国民间志愿者组织的处境也与国外有所不同。本次调查中,55.56%的受访者希望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能够独立存在,并与各级政府有着良性的互动;另有14.04%的受访者认为民间志愿者组织应该是在政府协助指导下活动的。
此外,希望由企业支持、资助下建立志愿者组织的受访者,只占7.02%。与之相对比的则是:近日,昔日的世界首富,微软公司总裁比尔·盖茨“裸捐”的对象,正是身为企业家的自己名下的“比尔及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”。
|